大客户指南
首页
最近浏览过的商品
皇帝刘贺--惊心动魄的二十七天
批发价:
¥
元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类 别:文 学
开 本:16开
购买数量:
作 者:孙海浪
ISBN:9787556831968
页 数:440
出版日期:2018-01-01
第1版 第1次印刷
作者简介
孙海浪,国家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家协会会员。曾任江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为江西演艺协会副主席、省艺协影视家专业委员会会长、江西省八大山人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历史小说《八大山人》《王勃》,长篇革命历史小说《带火的银剑》《乞丐王》《逃离孤儿院》,“钟声”系列纪实文学三部曲,报告文学《我就是上帝》,散文随笔“生存智慧”丛书,中篇魔幻小说《魔镜幻影》《佛灯》等。散文《柚子树下》、诗歌《假如我是一颗种子》、魔幻小说《小“懂懂”》,分别被收录教育部教科版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香港小学语文教材、新课标三年级《小学语文阅读》教材。20世纪70年代初发表儿童歌曲《井冈山下种南瓜》(作词)入选中国中学、小学和幼儿园音乐、美术与英语教材,唱遍大江南北,流行海内外。已出版作品上千余万字。作品曾获得司法部“金剑奖”、文化部蒲公英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中国少儿报刊作品赛一等奖、全国城市报纸连载一等奖等。
内容提要
这是一部以史为镜、救赎人性、治愈心灵创伤的力作。
孙海浪著的《皇帝刘贺——惊心动魄的二十七天》以史为证,颠覆了一段悲怆的历史,公正地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刘贺。
作品从刘贺的爷爷汉武帝刘彻的时代开始着墨,讲述了刘贺当上皇帝的前因后果和当时围绕皇位的宫廷斗争,还描述了刘贺被废黜后作为平民百姓流放旧昌邑的十年生活和他的醒悟。作者根据史实客观推理、思考、追溯并描绘了刘贺的死因,首次揭示了发人深省的历史谜团。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人文典故、警句、名言、民谣,塑造了一个个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作品还把南昌海昏侯墓中惊世发现的富有特征的出土文物,融入小说人物故事之中,溶化成了主人公个性化的骨肉,并对它们做了具体生动的描绘与刻画。
本书以人物与时间成为小说结构的经纬线。把十二个时辰与人物故事相互交织,把时间与人物命运融为一体,真真假假、亦真亦幻,让历史与现实交叉、冲撞,把政论与抒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将一个个鲜活可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刘贺栩栩如生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引导读者探寻在转型的大数据时代,“面对生死与重重困境,如何把握命运、活得更精彩、潇洒”的生存秘诀。
导 语
目 录
前 言
后 记
他,刘贺,出生时便是汉武帝之孙,是诸侯王。他是放荡不羁的公子哥,又是懂诗书,知礼节的皇室宗亲。 他年少本欲偏安一隅,却被意外拥立为皇帝,入主长安。但又只当了二十七天皇帝,就被罢黜,赶下皇位,贬为庶民,后被封为海昏侯。 为何刘贺会被拥立为皇帝?为何拥立他为皇帝的朝廷大臣,又将他的皇位罢黜?那惊心动魄的二十七天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刘贺以一废帝身份,为何得以留得性命,贬为庶民后,他又是如何忍辱负重,度过那坎坷十年,最后被封为海昏侯,在赣江之畔度过余生——这事情背后,又藏着多少隐情? 道不尽人间悲欢离合,凝于史书上不过寥寥数行。是对是错,又有谁知…… 孙海浪著的《皇帝刘贺——惊心动魄的二十七天》以人物与时间成为小说结构的经纬线。把二十个时辰与人物故事相互交织,看似简单却又复杂,旨在把时间与人物命运融为一体,探索人物最沉重的谜底,虚虚实实、亦真亦幻、真真假假,让历史与现实交叉、冲撞,把政论与抒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将一个鲜活、可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刘贺展示在读者面前。
皇家风范民间风情——《皇帝刘贺——惊心动魄的二十七天》序◎朱虹
主要人物表
亥时(21时至23时)
旧忆迷踪
第一回 皇冠背后
第一天(六月初一)
玉玺烫手
第二天(六月二日)
丝绸之路
子时(23时至次日1时)
积善扬名积恶灭身
第二回 生命奇迹
第三天(六月三日)
月食巫蛊
第四天(六月四日)
因祸得福
第五天(六月五日)
陨石异事
丑时(1时至3时)
五寸之矩正天下之方
第三回 崇尚孔圣
第六天(六月六日)
孔子立镜
密室洞天
第七天(六月七日)
孔庙拾遗
第八天(六月八日)
占卜皇位
鸡鸣仙舍
寅时(3时至5时)
问策良药:冬虫夏草
第四回 民为天下
第九天(六月九日)
寻贤问策
第十天(六月十日)
赌酒赏民
第十一天(六月十一日)
英雄救美
卯时(5时至7时)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
第五回 颠倒次序
第十二天(六月十二日)
易节变色
第十三天(六月十三日)
捕风捉影
第十四天(六月十四日)
汗血宝马
辰时(7时至9时)
民以食为天
第六回 谦抑自损
第十五天(六月十五日)
朝堂角逐
第十六天(六月十六日)
夜访霍光
第十七天(六月十七日)
精心谋划
第十八天(六月十八日)
尺蠖之屈
巳时(9至儿时)
贤君无私怨
第七回 忠言逆耳
第十九天(六月十九日)
诏令如麻
第二十天(六月二十日)
酒酣耳热
午时(11至13时)
天子九鼎一呼百应
第八回 诚信为金
第二十一天(六月二十一日)
开河问鼎
第二十二天(六月二十二日)
惊魂再现
未时(13时至15时)
为己“盖棺定论”
第九回 仁者无敌
第二十三天(六月二十三日)
鸡犬不宁
第二十四天(六月二十四日)
围棋悟道
第二十五天(六月二十五日)
巨鲤申冤
申时(15时至17时)
不怕的人前面才有路
第十回 生命尊严
第二十六天(六月二十六日)
大风悲歌
第二十七天(六月二十七日)
宫廷政变
六月飞雪
酉时(17时至19时)
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第十一回 十年梦醒
重返故园
镜照月鉴
伶伦乐礼
山阳之阳
亦真亦幻
第十二回 灵魂不死
昌邑城下
不速之客
作坊匠心
夕阳西下
戌时(19至21时)
五铢钱——惟善以为宝
尾声
长眠之“觉”
后记
刘贺世系表和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主要人物及其关系介绍】
皇家风范民间风情——《皇帝刘贺——惊心动魄的二十七天》序
◎朱虹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已经形成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文化体系。“三皇五帝”的精彩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智慧的光荣传统。孔子整理《春秋》以来,中国又诞生数以百计如司马迁、班固、司马光、刘知几那样的史家,涌现出诸如《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汉书》《史通》等浩如烟海的辉煌史籍。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将儒学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带来了初汉江山的繁荣昌盛。在儒学思想的指导下,“仁、义、礼、智、信”在东方得到了极为广泛的传播与颂扬。
南昌汉代海昏侯墓的惊世发掘与大量出土文物的涌现,可以看出中国儒家思想闪烁的光芒。这其中出土的一件重要文物,就是目前我们所见到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幅孔子造像,上面有孔子的生平介绍。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凸显了江西的文化底蕴,改变着江西的旅游格局,正在成为江西文化的“新名片”和南昌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引爆点”。当前,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和“汉代小镇”建设开局顺利,一批“海昏侯”专题节目在央视及北京等地方台播出,一批讲好“海昏侯”故事的书籍进入畅销书排行榜,南昌海昏侯墓发掘暨秦汉区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海昏侯文化研究、宣传的热度持续升温。在这个浓厚的海昏侯宣传氛围中,作家孙海浪又推出长篇历史小说《皇帝刘贺——惊心动魄的二十七天》(以下简称《二十七天》),值得庆贺。
在《二十七天》中,儒学思想是自始至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作品以刘贺人生的巅峰时期,当上皇帝二十七天为切入点,运用电影蒙太奇表现方式,将主人公刘贺一生中可圈可点的故事都囊括其中。通过刘贺历经“王、帝、民、侯”四种身份的特殊经历与非凡命运,描写了刘贺虽陷困境与磨难,但信仰支撑着他顽强的生命,使他忍辱负重度过了削职为民、昌邑监管的艰辛十年,后又远离京城来到偏远的海昏国,度过了忧郁的四个春秋。全书暗合孔子的儒家文化观,引导读者关注国学,表达了作者的文学主张。
儒家认为,君子与小人之分,好人与坏人之分,都在于品德。品德是做人的标准,彰显出人性的优劣、尊严的高低。《二十七天》以史为证,反思刘贺,形成了该书的另一特色。全书以刘贺在位二十七天的所作所为为主线,不蔓不枝,娓娓道来,既写刘贺勤奋苦读诗书,又写他调皮的顽劣个性;既写王子家庭对少年刘贺的溺爱,又写先生对刘贺教育的失误;既写他的坎坷经历,又写西汉历史,及刘贺和他周围人在西汉大历史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并在每章结尾或段落中引经据典,给读者以“人,究竟该怎么活着”的深层次思考。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唯有变化才是永恒的。”他认为万物从产生的一刻到消灭的一瞬,都在不断变化着,从未静止。《二十七天》从作品布局谋篇到主人公刘贺的生命旅程,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作者通过刘贺临终前一天的回忆、插叙来展开故事情节,把刘贺的一生放在其当皇帝的二十七天来写,又把全书十二章节人物故事融入不断变化的十二个时辰里。以历史文献为“证据链”,描述了刘贺昌邑出生、王子长大、狩猎贪玩、充当继子、烟云皇帝、削官为民、海昏消沉、振作生存,直至死亡埋葬的精彩故事,且在作品中设置刘贺人生旅途的十二个“成长阶梯”,勾勒出既有皇家书卷味,又有民间侠义情的艺术形象。作者还把西汉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乃至巫蛊案、盐铁会议、丝绸之路、西域战争、地理风貌、民俗民风、戏剧音乐、地方小吃、民间传说等融入其中,让读者体会到西汉以来江西农业、冶炼、铜器、陶瓷、纺织等手工业及商业、交通运输、文化艺术的发展,改变世俗对赣鄱“荒蛮之地”的偏见。
人类已跨入互联网、大数据与智能制造时代,“文物”保护正向“文化遗产”保护转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新的发展、变化。作者对此予以了关注。《二十七天》把读者引入西汉古墓的“纸质历史博物馆”,将海昏侯墓出土文物,诸如雁鱼灯、青铜鼎、博山香炉、青铜熏炉、青铜席镇、五铢钱、刘贺玉印及各式玉佩、贴金片漆盒、木牍、竹简等融入小说人物故事中并逐个破译,既刻画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又传播西汉古墓的文物知识。如作品开篇描述刘贺临终前的回忆,提及雁鱼灯、铜壶滴漏,以及主人公寝宫摆设所展示出来的各式文物,均与人物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即使对次要人物的塑造也是这样,不作硬性说教。如对宫中良臣张敞的描述,说张敞居住在妓院云集的长安章台柳巷,他“从不为美貌妓女心动,从无拈花惹草之事。有时他令人驾车因公暇走马章台,自己坐在车厢内,反觉不好意思,便用扇遮面,生怕别人看到”。他深爱的贤妻“长得娇小玲珑,肌肤雪嫩,鲜妍有韵,乌云挽髻。一双秋波水灵灵,两道细眉柳叶均,真可称得上绝代美人儿”,每天必忙里偷闲为爱妻画眉。一天上朝,汉宣帝刘病已问起“画眉”之事,张敞并不否认,平静应道:一是臣确实在闺房“为妻画眉”,不止一次,天天如此,且画得很漂亮;二是夫妻之间此类私事,与他人无关;三是臣听说您在闺房中,夫妻之间亲昵的程度,远远超过“画眉”之类的事情。如果都要去管,皇上忙得过来吗?作者寥寥几笔,把一个幽默、开朗、快乐而又严谨的人物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或许是刘贺其人的个性与经历所决定,作者在《二十七天》中,还运用了一些“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如作者根据刘贺从小“酷爱狩猎”与“四辆活马车”陪葬品的史料,在作品中虚构了一匹汗血宝马“箭羽”,让它与刘贺命运捆绑在一起,直陪至尾声主人公葬礼“箭羽在阵阵哀乐声中见到刘贺的棺材,收慢了脚步奔到了棺前,低下了头颅,围绕刘贺棺木走了几圈,突然仰天发出了两声悠长呜咽,前膝跪在棺前,流下了几颗泪珠”“箭羽这一义举,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感动”。虽然笔墨不多,却已经烘托了刘贺生前骑马、爱马、驯马、与他爷爷汉武帝赐赠的这匹汗血宝马生死与共、天人合一的人格魅力。
由此,我想到对海昏侯国文化遗产的宣传,如何避免昙花一现,保持长久的生命力的问题。不但要出版各种题材、风格多样的“海昏精品”,如建立海昏侯网上博物馆,拍摄宣传片、开展文物巡展,创作相关书籍、影视、动漫、手游作品等;尤其是要尽快组织力量,破译墓葬中出土的木牍和竹简的内容,特别是有可能改写历史的文字,通过新的研究成果的推出,不断扩大、提升“海昏侯”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在全社会形成“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不乏古代教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大智大勇,也有许多是能够帮助解决今天现实问题的法宝,值得我们很好的挖掘。海昏侯文化遗产是南昌的、江西的,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如何把海昏侯文化通过艺术形式充分展示出来,是作家、艺术家应尽的职责与义务。文化遗产保护是全民的事业,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让海昏侯文化遗产“活”起来、“动”起来,为它焕发新的光芒贡献自己的力量!
是为序。
《皇帝刘贺——惊心动魄的二十七天》(以下简称“二十七天”)杀青后,总算松了一口气。撰写此书,是我创作生涯中一个艰难的选择,也是一次漫长的“西汉文化苦旅”。
提起我与海昏的缘分,还得从20世纪70年代初说起。1973年冬,我曾以记者身份深入彭蠡泽慨口采风,整理过一篇题为《昌邑王》的民间传说。那个“口头文学”仅一两千字,谈不上什么文学价值,却是我头一次接触海昏侯的见证,使我知道西汉有个传奇人物,他的名字叫“刘贺”。当时听完也就过去了,并没把它当作一回事,至今回忆起来倒蛮有意思,特别是当时拍下我与船老大、渔家孩子合影的三张黑白照片,尤其珍贵保留至今。
近十几年来,我以研究、创作江西、南昌地域历史文化为主。2015年西汉大墓惊世发现,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与关注,于是放弃另一题材长篇小说的写作,海昏侯便再次出现在我的视线,纳入我近几年的重点创作规划。于是查阅了大量与西汉、与海昏侯相关的历史文献,于2015年12月写出了约六页A4纸的“刘贺大事年表”。
在这本书动笔之前,我应张秋林先生邀请赴北京,参加新晋畅销书作家黎隆武先生《千古悲摧帝王侯——海昏侯刘贺的前世今生》的研讨会,有幸见到了时任中共江西省委秘书长的朱虹先生。虽只有短暂的交流却很愉悦,受益匪浅。朱虹先生是博士生导师,赴英访问高级学者,在文学与影视艺术方面造诣颇深,著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论》《当代精神文明研究》《论宣传思想工作》《广播影视:改革与发展》《中国广电领军人物》《从广电大国到广电强国》《广电政策与未来走向》及主编《江西旅游文化丛书》(共10册)等著作。返昌后,他以学者的视野审阅了我“二十七天”上万字的提纲,独辟蹊径、画龙点睛,建议“题目可改为:《皇帝刘贺——惊心动魄的二十七天》,故事和人物可穿插在二十七天之中”。这一指导性建议使我眼前为之一亮,打开了我创作的新思路。于是,我便开始了“二十七天”的艰辛耕耘。
众所周知,《汉史》及汉朝的主流与士族对刘贺其人贬斥结论:“利令智昏”“荒淫无度”。海昏侯古墓大批出土文物,却使我对刘贺这个人物有了新的认识,对刘贺的精神与生死灵魂有进一步的理解,得出了《汉书》《资治通鉴》及《南昌县志》《新建县志》等文献资料对刘贺评价有误的历史性结论。
当然,在刘贺当二十七天皇帝的前前后后,他确实做过一些荒唐事,如他少年任性,娇纵贪玩,公子哥儿气十足;年轻时充当继子被迎入长安,主持先帝丧事前后不悲不伤称什么“嗓子痛,不能哭”,以及赴长安主持先帝丧事,从昌邑国携带二百余臣仆入宫;昭帝驾崩尸骨未寒又擅自动用乐器受玺登基后的“二十七日内频繁下诏一千一百二十七件”等等。可当我带着“刘贺究竟是个什么人”的疑问,深入研究、思考刘贺或与刘贺相关史料之后,却发现刘贺阳光的一面:他接受过《诗经》《论语》《孝经》的教育,从小喜爱读书、懂音乐,躬行节俭,仁慈爱人。他性格单纯直率、开朗乐观,如被昌邑王府中尉王吉多次严厉批评,他从不记恨,反而赏给他五百斤牛脯、五石(担)酒;大将军、大司马霍光戒备森严,准备废黜他时,刘贺全蒙在鼓里,竟在入殿上朝时被侍卫阻拦在门外:刘贺莫名其妙应了声:“慢些来,干吗吓唬人!”那神态、口气俨然像个孩子;当皇太后宣布刘贺被废时,刘贺不卑不亢,不怨不怒,只应了个“可”字,便昂然离去。
我同情刘贺。他五岁丧父,十岁丧母,从小失去了父母之爱。因此我写“二十七天”,始终把握一点:以守护感性生命、自然本性与生命尊严为基础,写的是刘贺的人生、爱情与传统道、德、仁、义的和谐。我认为刘贺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甚至错误,但他仁人君子,爱国爱家,本质是好的。因此,我写的“二十七天”不持偏见,不予浮夸,而是以“历史小说”中的人物既写史书记载的历史人物,亦有虚构的艺术形象,以合情合理推翻汉史对刘贺“利令智昏”“荒淫无度”的不公结论,客观、公正还原一个真实的刘贺。
也许是我对刘贺有一种特殊的钟爱,在撰写本书的那段时间,呕心沥血,欲罢不能。有时熬至通宵达旦仍无倦意。在我伏案笔耕的二百四十个日日夜夜,几乎每天都写至深夜一两点钟。像往常一样,在床边案头放着“边想边写”的备忘录,还有堆积如山的《汉书》《资治通鉴》《新建县志》《南昌县志》等原始文献史料,有时一觉醒来,史书典故如春风扑面,触发沉浮于梦中的一两个灵感火花,便立即抓住记录在案;睡过一个回笼觉后,又继续呆坐于电脑前琢磨、推敲、续写。
“二十七天”是我续《八大山人》《王勃》后的第三部长篇历史小说,这三部作品都是挖掘江西、南昌地域文化的文学作品。重温旧梦,怀古伤今,回顾总结,继续朝前。在本书的思想艺术追求上,我尝试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关注的是主人公的生死命运,尽力把浓墨重彩放在刘贺身上,撰写了他从出生至死亡三十四年的不幸遭遇,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写了他与朝廷重臣霍光的宫廷政权的角逐,写了刘贺与其几位夫人的纯真爱情,还有全书上至皇上、皇后、太子、重臣、刺史、文官、武将、县令、富豪、乡绅、诗圣、贤达,下至农夫、小贩、僧尼、贫妇、游侠、隐士、郎中、艄公、官奴、乞丐、恶少、盗贼等五六十个人物群像,以表现他们的精神气质和纯真情感。
二是重现西汉宏大叙事的社会缩影,尽力使之成为南昌西汉大墓的“纸质历史博物馆”。本书描述了西汉未央宫、孔庙、上林苑、园林等人文景观、生态环境,旨在烘托人物个性、推动情节发展。同时阐述了汉武帝独尊儒家、巫蛊案、渭河神仙会议、农业、手工业生产、西汉地方的丝绸之路、西域战争、风土人情、地理地貌、戏剧音乐,以及西汉地方风味小吃、民间传说等人文景观。 三是把西汉大墓出土文物,诸如鱼雁灯、连枝灯、铜漏壶、孔子立镜、铜镜、马蹄金、龟纽玉印章、玉器、虫珀、编钟、古剑、马车、投壶、博山香炉、青铜火锅、竹简木牍、五铢钱、母子量器、冬虫夏草等,均全部纳入全书人物故事之中。
四是尝试采用意识流与中国传统表现手法相结合的叙事模式,通过刘贺生命临终前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回忆展开故事,使作品人物与时间成为小说结构的经纬线,把十二个时辰与人物故事相互交织,每章数百字均以散文诗笔调画龙点睛,记录了刘贺从幼稚到成熟,再醒悟直至生命终点的人生过程,从主人公的成长阶梯悟出人生哲理,引导读者“以史为镜,思考当今”。
五是以史实为依据改写历史。本书通过主人公刘贺三十四个春秋的人生经历,及其发生在他身边惊心动魄的人与事,从不同角度与侧面展示印证:过去史书所载豫章郡为荒蛮之地的历史误断。
六是把历史小说寓言化、诗化。即对小说发生的人物、事件或细节抒情化、意象化,可在简短篇幅中表达无限宏远人物场景,并从中悟出人生哲理,从而使人物在情节发展中更鲜活、更丰满、更透明。
七是采用中西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全书共12回、52节,每一节都留下一悬念。把西方支离破碎的故事片断的回忆,与中国传统“话说”“且说”结合在一起,在每章节中留下一悬念,然后“且看下回分解”,使人物情节环环紧扣,娓娓道来,做到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贴近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八是本着历史小说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大胆进行艺术虚构。全书引用的四百多个人文典故、民俗风情、警句、民谣等均有根有据。书中描述的西汉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及刘贺主要生平事迹,力求人物故事历史本质性的真实,也有部分审美层面的艺术加工。本书设定有名有姓的人物,大多为历史人物,却也有部分虚构的艺术形象。
为使作品精益求精,为扩大与海昏侯相关古墓知识,我于2016年8月又携带本书第五稿深入宁夏银川参观、调查“西夏陵”史迹,剖析中国古墓文化谜团,力求使《二十七天》相关史料准确无误,锦上添花。
蹉跎岁月,逝如流水。面对镜一照,鬓角斑白,日渐衰老矣。以上搬唇递舌,喋喋不休。旨在总结以前历史小说的创作经验,抛砖引玉。
衷心感谢朱虹先生,是他一开始就看好《二十七天》这一题材与最初构想,并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是他引导、启发我在本书创作中,开拓无限的想象空间,倾注了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刘贺全新的生命活力。感谢中共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锐畅销书作家黎隆武先生,他撰写的首部关于海昏侯刘贺的历史纪实文学作品《千古悲摧帝王侯——海昏侯刘贺的前世今生》,棋高一着,领军在前,给我以启示与鞭策。
在此,我要特别提及二十一世纪出版集团社长张秋林先生,秋林是我二三十年前的文坛挚友,是我尊敬的著名出版家少儿出版界的传奇人物。且不说他以眼光、雄心、魄力创造了全国少儿出版的数个第一,单说2016年初,秋林从官方网站看到,“2016年江西省版权登记首单花落海昏侯刘贺”,得知我近几年精心耕耘海昏侯,便连夜打电话、发微信与我联系,次日签约、预付稿酬,当即拍板敲定,把我正在手头上转的两部文学作品列入了该社重点出版规划。秋林先生在他的出版事业上反应之灵、眼光之远、待友之诚、动作之捷,着实令人感动,为之折服!在我《二十七天》艰苦的创作与十几次反复磨砺、修改中,秋林不断勉励我“超乎意外,打造经典”,给予我很大的鼓励与鞭策。同时独具慧眼,亲自审阅,提出了不少宝贵的修改意见与建议。感谢刘凯军与“梦之队”的李一意、谈炜萍、朱毅帆、张周等编辑们付出的辛勤劳动。
希望这部作品面世后,获到更多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
友情链接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
浙江出版传媒
浙江人民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浙江科技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浙江少儿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浙江电子音像出版社
出版物数据服务平台
Copyright 2005-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主办
浙B2-20110302-2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浙批字第300001号
您已选购
件商品
总计
元
[查看购物车/结帐]
[关闭]